淺談"坐月子"禁忌與飲食方法

2009060820:18

 淺談" 坐月子" 禁忌與飲食方法

壹、養生保健類

 

一、個人衛生

 

(一)不可吹風?

中醫古籍有言:“產後七日內,毋早起以冒風”,“忌貪涼用扇、當風坐臥”,

考諸其意,這應是擔心產婦於坐月子期間感受風寒所設,俗稱“月內風”。

狹義的“月內風”,專指月子內產婦感冒的現象;

而廣義的“月內風”,則泛指了產婦在坐月期間發生的各種病痛,

包括頭痛、頭暈、筋骨酸痛、肌肉無力、手足冰冷、容易感冒等症狀。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意指人體一旦感受風邪,則百病叢生,

而若發生在月子期間,由於產後體況本即虛弱,再加上上述疾患纏身,

非但月子坐不好,體力難以恢復,這些病痛更將終身難癒。

因此本人建議,生產後,不論天氣冷熱,

只要可能處於受風吹襲的環境(外出、居家開窗或吹冷氣),

儘量披上薄的長袖外套或襯衫,常頭痛者,甚至須戴上帽子,

以避免關節直接受風,應可減少得到“月內風”的機會。

 

(二)不可洗頭、洗澡?

此亦應是擔心婦女產後洗頭或洗澡容易感受風寒而設。

過去的浴室不易擋風, 甚至浴室在室外...

(民國五、六十年代,我們跟奶奶同住, 用水不方便要去水井取水, 很多人是直接在水井旁洗頭省麻煩, 如果洗完頭再回家....鐵定吹了不少風....),若先把

熱水在廚房煮熱後,再搬至浴室使用,通常環境不佳易吹風,

在這種條件下洗頭、洗澡,感冒的機會自然很大。

以現代密閉的盥洗空間,

只要洗的是熱水,在浴室內將頭髮吹乾(用熱風)並將身體迅速擦乾,

且不要一出浴室便吹冷氣或電扇(因毛細孔尚未正常閉合),

受到風寒的機率應不高。

聽說有一種人不能洗頭,

即當月經來時洗頭會突然令月經中止者,這種機率約百分之一甚至更低,

惡露未盡前只好先行忍耐,因會造成惡露羈留,無法排出。

 

(三)不可碰冷水?

這也是擔心產婦受寒所設的禁忌。

古時候的水,多是生水,不一定乾淨,有的地下水溫度甚低,

產後婦女身體較為虛弱,若常碰觸,易致關節受寒,氣血循環不暢,

甚至造成關節酸痛,遷延不癒。

因此本人建議,若需碰水,宜用溫熱水,並儘速擦乾,可以避免上述顧慮。

 

(四)不可梳頭?

過去認為產後不可梳頭,主要是因為以前婦女的頭髮很長,

梳頭是件很費力的事,所以有“產後不可梳頭”或“滿月後方可梳頭”之說,

怕會導致筋骨酸痛。

現代若以簡便方式整理頭髮者,應無需禁忌。

 

 

二、運動

過去有“產後七日內,毋行走以傷筋骨”,

“禁爬樓梯、彎腰、蹲、屈膝、盤坐”的說法,應是怕產婦過度勞累所設。

由於生產過程催產素的分泌,會使身體的結締組織稍微軟化並較具延展性

(如自然產者,恥骨聯合處會被撐開),

產後進行上述動作有可能造成關節韌帶過度延展或鬆弛。

因此本人認為,生產後一至二週內不宜做過度伸展與劇烈的運動,

只需稍微活動筋骨,促進氣血循環便可,

至於加強活動量則以三週後較為適宜。

此外,圈圍束腹帶可避免子宮下垂

(子宮也是靠韌帶與結締組織懸吊或支撐於腹腔內)或骨盆擴大,

建議產後便可開始使用。

 

 

三、情緒

“產後不宜大喜、大怒、哭”,

這應是老一輩怕產婦發生“產後憂鬱症”所設的限制。

古人發現情緒的過度反應,均會損及人的五臟六腑而導致生病;

然而不論西醫或中醫也都認為過分地抑制情緒,亦會導致身體與心理的疾病

(如中醫學的肝鬱證候與西醫學的心身症候群)。

因此本人認為完全不准有情緒表達是過於苛求,

但過度地情緒宣洩則是需要管理與控制的。

 

四、育樂

常見產婦被禁止看書、看電視或打電腦,應是基於保護其眼睛所設。

古書的字體小,且月內房的光線多為不足,

再加上產婦體虛,禁止看書,自屬合理。

然以目前的電氣設備,本人認為只要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

不要閱讀過久或看太小的字(最好是只看大標題),應是可被接受的。

至於看電視或電腦,則應選擇不易晃動或閃爍的顯示器

(如液晶或電漿螢幕),每次不要超過三十分鐘為宜。

 

五、房室生活與工作

古有“百日內忌夫妻交合,犯者終身有病”,

“月內毋勞女工”,“須至滿月,方可照常理事”的說法,

這應是避免產婦過度勞累所設的禁忌。

由於產後身體的復舊,約需六至八週的時間,

因此建議,八週後再恢復工作與房室生活,應是比較恰當的。

 

 

 

 

貳、食藥調理類

 

一、飲食

對於產後的飲食,自古即有明訓:如“毋食冷硬物”、

“毋食重濁、辛熱、生冷”,“外薄五味、大冷、大熱,謹節飲食”

生產後的婦女,體質較為虛弱,

中醫認為此時若攝取太多偏頗屬性與味道過重的食物,

易增加母體自我調節與代謝的負擔,以下這些食物,建議不宜多吃。

 

1.寒涼類:

冰品、西瓜、水梨、葡萄柚、柚子、橘子、山竹、蓮藕、綠豆、

白蘿蔔、番茄、大白菜、苦瓜、黃瓜、絲瓜、冬瓜。

 

2.辛辣性︰

辣椒、大蒜、芫荽、老姜、蔥、沙茶。

 

3.燥熱性︰

茴香、韭菜、肉桂、羊肉、狗肉、龍眼、荔枝、芒果、榴槤。

 

4.刺激性︰

醃漬品、咖啡、咖哩、燒烤、油炸。

 

5.酸性:酸梅、醋、檸檬。

 

【註】

鹽或較鹹的食物,若攝取過多,會使水分較難代謝,

進而可能增加心血管與泌尿系統的負擔。

 

【註】

酸性食物因較具收斂性,多吃會使惡露不易排盡。

 

(一)不可喝水?米酒水代替?

民俗觀點認為多喝白開水會使身體的水分不易代謝,而造成脂肪堆積,

甚至自此擁有肥胖身材而不易恢復,

因此坊間多建議產婦不能喝純水,須代以米酒水或其他茶飲。

其實本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二十多年來對數萬名產婦進行產後調理,

除非特定體質者(腎臟病、高血壓、嚴重水腫),

從不限制產婦喝水,

理由是坐月時飲用的湯汁、藥液、茶飲或米酒水與白開水的水分子進入人體後,

其吸收或代謝路徑並沒有什麼不同;

換句話說,既然都是水,喝白開水會胖的人,喝米酒水也會胖,

那麼,何須限水呢?

身材難以恢復,問題在於體質異常,而不應歸咎於喝白開水與否,

因此我們認為,根據不同體質,處以不同的藥物來協助其代謝,

才是雕塑身材的根本之道。

 

再來談“酒”的問題,適量的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與肉類共同烹煮更可促進其脂溶性成份的釋出,

進而增加食慾或促進人體的消化與吸收;

但近代醫學也發現,過量的酒精,會導致胰臟急性發炎,

若嬰兒喝了高濃度酒精的母乳,

更可能會出現嗜睡、感覺異常甚至過度換氣的現象。

因此,在食物烹煮過程中加酒提味,

有助於人體氣血的循環與營養成份的吸收,

但過量甚至終日攝取含酒精的水,則是矯枉過正了。

 

(二)要吃麻油雞酒?

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科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台灣產婦的母乳營養成份與含量遠高於美國、加拿大與澳洲。

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為突出,

亞麻油酸、花生油酸、二十二碳烯酸(DHA)更是以幾近完美的比例來分配;

其更進一步認為,這是台灣婦女坐月子時以麻油雞酒進補的結果。”

因此我們認為產後食用麻油雞酒是有其正面意義的,

但是炒麻油與酒的用量,應依傷口復原狀況與個人酒精耐受度,適量佐用。

 

【註】

麻油經炒過後,屬於燥熱溫補食材,

過食有可能造成火氣太大或傷口復原不佳。

 

 

二、藥物

由於中藥的應用行之有年,加上一些常見中藥如人參、黃耆、當歸、川芎,

在一般中藥房、菜市場垂手可得,

“自己當醫生補自己”,已是人之常情,甚至是“家常便飯”,

月經來吃四物湯補血,產後吃生化湯幫助子宮收縮,

手術前後吃些八珍湯或人參、黃耆,寒流時來個十全大補湯等,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然而這樣進補的結果,並未達成人們冀求的健康狀況,

倒是蓬勃了整個醫療市場;

我們在臨床上發現,這些喜用中藥進補的人,反而成為醫院的常客,

殊不知,既然是藥物,就有其適應症與副作用。

舉個例子來說,大家都知道,生產後要吃生化湯來幫助子宮收縮,

卻不曉得自古以來生化湯因藥物組成與劑量的不同,就有數十甚至上百種,

您吃的生化湯到底是哪一種? 

中醫一向強調“辨證論治”,

大意是指:“調理不同體質的人,會用不同的藥物”,

換句話說,吃同一帖藥,因每個人體質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因此,產後坐月子,既然是人生大事,就不應草率行之,

尊重醫師的專業,方為上策。

 

(一)流產或小產亦須吃藥調理?  

流產或小產本即易造成孕婦的身體受損,

週數越大,因影響母體越多,愈須配合調理;

通常大於二十週者,比照足月產,至少須調理四週;

小於二十週者,則依其週數或身體狀況進行一~三週不等的調理。

倘若因流產或小產,造成母親心情不佳,則須加強注意其情緒調適狀況,

甚者尚須配合心理諮商,以渡過這段時期。

 

(二)生產前或剖腹產前先吃補?

這是個錯誤的觀念,

所謂“補藥”,通常是溫熱性質的中藥,如黃耆、人參、當歸

這些藥都有其特殊用法,甚至不宜於生產前或手術前單獨服用。

有研究報告指出黃耆跟人參因為是補氣藥,

自然產前單用有可能因為補氣升提的效果而造成產程遲滯、甚至陣痛暫停的現象;

剖腹產前獨用則有可能因為氣血循環過於旺盛而造成產程大量出血。

因此,建議這些藥物 應於 醫師指示下服用,切勿自做主張而徒留遺憾。

 

(三)產後一定要吃生化湯、十全大補湯?

一般體質的產婦,產後吃生化湯,可以補血並幫助子宮收縮以排除惡露,

但如上所述,每個人的體質與狀況不同,

因此適合吃的生化湯也需經醫師診斷、處方再行服用,

通常從第一天到第三天開始,約需吃五~十帖。

至於十全大補湯,

因為可以大補氣血,一般多在坐月子的第四週後才開始服用,

而藥物組成與劑量也會因人而異,一般至少吃三~五帖,甚至更多。

然而,有的人體質特殊,

或生產前後有特殊狀況(如產後大出血、妊娠糖尿病、子癇症),

並不會給予這些處方。

總之,經醫師診斷後,處以適合個人體質的方藥後,再行服用,

是確保身體順利復原的不二法門。

 

 

本文摘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20090608